您的位置  男性保健常识

残酷的阿尔伯特心理学:牺牲亲情,换取孩子一生成功,你愿意吗

  • 来源:互联网
  • |
  • 2020-08-25
  • |
  • 0 条评论
  • |
  • |
  • T小字 T大字

原标题:残酷的阿尔伯特心理学:牺牲亲情,换取孩子一生成功,你愿意吗

“只要孩子能成功,我倾家荡产也心甘。”

“只要孩子能成功,我倾家荡产也心甘。”

一句话就能看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渴望。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比父母更希望子女飞黄腾达了,甚至包括子女本身。

早年曾有专家提出,孩子太优秀未必是好事,天才大多是要上交国家的。当时网友们的评论可谓是一边倒:只要孩子能成功,上交国家也心甘情愿,更别说倾尽家财了。

可若是孩子的成功不需要你倾尽家财,而是牺牲亲情呢?

残酷的阿尔伯特心理学就是这样一个实验,牺牲亲情,换取孩子一生成功,你愿意吗?

阿尔伯特心理实验

1920年,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在医院挑选实验对象,最终一位9个月大的婴儿被亲生母亲以一天一美元的价格交给华生做实验,而她并不清楚这位心理学大师打算做什么,更不知道实验会对婴儿造成怎样的影响。

于是,阿尔伯特心理实验正式揭开。

①实验方法

阿尔伯特心理实验一开始,就是以直接刺激人类本能反应的方式修正婴儿行为。

等同于中国的抓周,华生在9个月的阿尔伯特面前摆出了一系列的玩具和物品,其中有小白兔、白鼠等有生命的动物,也有其他物品。基于天性,阿尔伯特展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,主动伸手触摸动物的毛皮。

当确认了阿尔伯特对小动物的喜爱后,华生教授开始采用直接刺激的方式,阻止阿尔伯特喜欢小动物。不同于中国杨永信的 电击疗法,华生采用的是噪音干扰,每当阿尔伯特主动触摸小兔子时,华生就会在他身后敲击钢条,这会让阿尔伯特很不舒服。

次数多了,阿尔伯特不仅开始远离小动物,甚至对毛皮都敬而远之。甚至在试验结束后多年,阿尔伯特依旧保留了对毛皮厌烦的态度,与当初本能的喜爱截然相反。

看到这,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阿尔伯特心理实验的目标。

②实验目的

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,在他的认知里,人类只有在初始阶段存在本能意识,一旦周围环境开始对婴儿进行引导,那人类天生的棱角都能够被迅速修正。

“给我一些健全的、没有缺陷的婴儿,让我在自己的特殊世界里抚养,我可以保证,从他们中任意挑出一个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友荐云推荐
热网推荐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