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  生理疾病  早泄

脾胃调理八(收藏版

  • 来源:互联网
  • |
  • 2018-08-03
  • |
  • 0 条评论
  • |
  • |
  • T小字 T大字

  3000多年中医文化中,多位大医家对脾胃是格外看重的,比如脾土派师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,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,且脾胃气虚,元气不足,形气俱虚,无阳以护其营卫,故易感受外邪,不任风寒,说明了不论外感内伤,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。李东垣强调五脏有病,当治脾胃,张景岳又从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,扩大了脾胃病的治疗方法,叶天士的胃阴,更为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,增添了新的内容。 赵献可《医贯》提出:饮食入胃,犹水谷在釜中,非火不热,脾能化食,全藉相火之无形者,在下焦蒸腐,始能运化也。主张补脾不如补肾。但在实践中,不少仍主张补肾不如补脾,更能切合临床实践,如张景岳说:水谷之海,本赖先天为主,而精血之海,又必赖后天为资……凡先天有不足者,但得后天培养之功,亦可居其强半。周慎斋说:诸病不愈,必寻到脾胃之中,方无一失,何以言之?脾胃一虚,四脏皆无生气,故疾病日久矣。从土而生,亦从土而归,补肾不如补脾,此之谓也。治病不愈,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。石芾南《医原》说:胎元薄弱,先天不足者,人不得而主之,又恃调摄后天,以补先天之不足,若是者胃气不尤重哉?重胃气非即所以重肾气哉?这些皆说明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。

  (3)升阳:用于脾胃虚弱,清阳不能上升,反被湿困,以气轻味薄者升举下陷的清阳,借以达到健脾的目的,或辅以健脾益气之品,其效益彰。凡大便溏泻,湿困脾土,或阳气抑遏于中焦,皆可用升阳法。方如升阳除湿防风汤、升阳益胃汤、升阳除湿汤、升阳汤、升阳散火汤等。升阳与益气药同用,并用升提作用,可用于中气下陷、大便滑脱及脱肛等症。

  (3)渗利:湿聚为水,溢于肌肤而肿,水走肠间而腹泻,口淡不渴,小便不利,皆可用渗利之剂。辛淡渗利如五苓散,苦温辛淡如三仁汤、胃苓汤,如湿郁化热,苔黄而腻,则宜苦寒辛淡,方如杏仁滑石汤、黄芩滑石汤。

  脾胃俱病,脾湿胃热,湿热蕴结中焦,以致心下痞满,不思饮食,口黏呕恶,饮水不多,大便黏滞不爽。因湿为阴邪,非辛温不能宣通其湿,热为阳邪,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热,故宜苦辛法,亦称辛开苦降法,方如小陷胸汤、王孟英的苏叶黄连汤等。如果虚实夹杂,可用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。

  (3)降逆:胃有热邪,不降反升,胃气上逆而酸苦,或见呕逆,可用橘皮竹茹汤。胃有寒邪,或夹痰气上逆,嗳气,口淡不渴,可用小半夏汤、旋覆代赭汤、丁香柿蒂汤、吴茱萸汤等。 以上都是脾胃病从本脏治疗的方法,由于脾胃病还可由他脏引起,或是脾胃发病以后影响他脏,因此除调理脾胃以外,有时还兼治他脏,如肝气郁结乘于脾胃,则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;脾气不足,化源亏乏,以致心血虚损,则宜健脾养心;脾阳不足日久而肾阳亦亏,宜温补脾肾;脾虚可以引起肺气不足,肺虚也可导致脾虚,化源匮乏,肌肉瘦削,皆宜健脾补肺,等等。说明了调理脾胃,可以直接调治,亦可以他脏合并调治,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,调理脾胃在防治各种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,值得重视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友荐云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