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  生理疾病  阳痿

那群ED去了梦校的幸运儿们现在后悔吗?(上

  • 来源:互联网
  • |
  • 2018-09-22
  • |
  • 0 条评论
  • |
  • |
  • T小字 T大字

  其次,我想去理科稍微好一点的学校,别太偏文科,理科不要太差。这样的话,也去掉了很多文理学院。

  天气很重要,最好冷一些,因为我不太喜欢那种阳光充足的地方,我比较怕晒黑。然后因为我比较喜欢下雪,所以就是想去一个冷一点的地方。

  我也不想去大城市上学,因为平时比较爱玩,而城市太大了,所以大学四年想去一个稍微离大城市有一点点距离,但又没特别特别村的地方。

  当时我想拿FA,但前三的文理学院给钱的基本考不上。虽然明德对UWCer比较,但我当时没那么喜欢明德,一是因为它太村,二是因为它理科没文科强。以此类推,再往后最好的就是卡尔顿学院。

  Q:听说你两次ED都选择了Carleton,最后还被半录取了。这种申请经历蛮少见的,能说说当时是怎么想的么?

  A:我一开始选了ED 1,但我十月份的SAT成绩被delay了,然后11月15号左右交ED那个申请嘛。其实材料截止日期是二十几号,但我成绩没出。

  于是,我就跟招生官沟通了一下。我说:“这事儿吧...我也没办法。”他问我说:“那你想不想放到第二轮ed?”因为卡村有两个ED,我就同意了,后来我第二轮ED又申了一遍Carleton。

  Q:所以当时你ED,不是因为“命中注定的不可抗力”你选择Carleton么?

  A:我是一个对去哪儿没有那么强烈意愿的人,因为我觉得到哪就行,主要看。当我发现,Carleton是满足我所有要求的最好的一所学校时,我就决定是它了。

  A:去了之后,我感想还挺奇怪的。一方面,它确实给了我申请季所想要的。比方说我喜欢下雪,喜欢冷的地方。虽然不少卡村学生抱怨雪下太多了,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。还有就是地理吧,很多人吐槽学校村,整个镇上没什么吃的玩的,但学校离城里确实很近,出去浪也挺方便的。

  不过选校时,有个想法我没怎么考虑:读完本科后,究竟是读研还是工作?那时想法还是比较天真幼稚的,想继续读研啊。我想读物理吧,听说卡村读研读博出非常好。

  但我后来没有再学物理了。因为上学后,发现我不是很学得来,然后这条确实也比较难走,读统计大概属于并没有自己的梦想吧。

  从现实层面来讲,虽然卡村符合了我申请时所有的念想,但人的想法是会变的。你申请时的想法,大学读了一年可能就变了,两年后又换了另一个。当你慢慢发现这所学校也许没那么适合你,其实可能因为自己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后发生了一些改变。

  A:当时规划导师跟我说:卡村的学生只有两类,一类是那种特别学霸,但是又特别书呆子的那种人;另一类就是渣,但这类学渣呢,活的萌萌哒,整天傻乐,然后还挺开心的。后来我发现我变成了第二种人——非常鲜明的第二种人,而且这个学校真的就只有这两种人,太了。

  A:当时第一次ED布朗被waitlist了,不过规划导师一开始就跟我说,我ED Brown会被defer,他要我换一个学校ED。可我不听,我ED 1选择了Brown,果然被defer了…然后导师连续给我打了三个电话,大概意思就是让我ED 2选一个学校。

  但我觉得我写了那么多申请,最后只ed一个学校,岂不是有点亏。而且我有很多喜欢的学校,不想就定死在一个学校。但导师就是很,如果你问我ed有什么秘诀:就是要RD会被全拒,这样ED就会成功。

  A:当时我有考虑过Wesleyan、Tufts、Barnard、Wellesley。其中后两所都是女校。Wellesley很挑,我不是很确定会被录;Barnard的话,不少学生会为了去哥大上课申它,而我对哥大没那么强烈的愿望。然后它在我campus visit后被排除了,因为太村了,而且偏左,我不喜欢太progressive的学校。

  有个教授(Daniel Dennett)很有名,是cognitive science 和philosophy 交叉的这个学术界还活着的教授里面最牛逼的。我一直知道他,但之前不知道他在Tufts教学。

  当时campus visit听课,我看到了他的名字金闪闪的挂在office外面,我内心一阵狂喜:”原来他在Tufts教课啊!看来这个学校很牛啊!”

  因为这个教授,我又深入去了解Tufts。 我不想呆在一个非常LAC的学校,因为我本人已经非常偏文了,如果身边的人也都偏文,那我的世界就很小,我希望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,但我又不想去U Mich这样的大U,而Tufts是介于LAC & 大U两者之间的学校(它以前是LAC, 扩招后变成大U的)。

  地理的话,Tufts离downtown 开车20分钟一个suburban的感觉。我美高在一个很村的地方,我不想大学也在一个很村的地方,就想稍微离城市近一点,但也不要像NYU一样在市中心。

  A:英语文学是纯兴趣,一开始只想学文学/classic/drama之类的,但是父母说这个不行啊,everybody can be a writer,你还得学点别的。于是加了国际关系这个务实一点的专业。

  外加上Tufts里一百个概是五十个都是学国际关系的(我校的国际关系很好),有段时间不太确定想申啥专业, 看到身边人都在学国际关系 (已经是一个趋势了),就会有一种错觉:选IR才会找到好工作/IR是一个前途的工作 (其实并不是这样,这个专业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)。

  A:跟我之前想得差不多,没我之前想得那么文艺。同学都非常聪明,各自有各自的passion。美高嘛,总是有一些蠢到不能理解的人,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下就会名列前茅。但大学这个事情就没有了,因为大家都和你一样,经过这样一个申请流程进来的,就没有这种优越感了。更多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学什么,然后在自己学的地方下功夫。

  A:我一直和规划师说是全三士渡最懵,(不过好像确实也是)。去年九月份,我对选校一脸懵比,啥都不清楚。甚至到十月,还不知道想去什么学校,学什么专业。

  我对大学唯一的要求就是big city,因为高中在村里待了四年(꒦ິ^꒦ິ)。于是规划师就各种帮我找大城市的学校,但一开始NYU不在list上。(悄咪咪告诉你,我一开始以为我不申请ED的,直到十月的某一天规划师问我ED想申哪所,我愣住了。短短三秒后,他就帮我选择了NYU。)

  A:我肯定会自己多花时间了解学校,认真思考那样的是否真的适合我,而不是毫无追求,任人帮我做选择。

  A: 这个扎心了,因为我没啥追求。真的是到了高三,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太对劲。标化都没考出来,连学校都没想好。

  如...如果能重来一次,我一定在高二就把托福灭了。然后在暑假考虑选校,开始写personal statement啥的,然后高三前两个月把SAT灭了,最后稳稳地申请。不然,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又忙又急,只能哭鼻子。

  A:自律自律自律!每天自己吓自己再不努力点,申请就要凉凉了。我身边的朋友一开始努力,自己跟着就更用心了,like大家都在刷题写PS了,我怎么有闲心刷综艺???

  后来,我一起床困难户被行政导师逼着,大清早起来背单词,PS被主文书导师打回重写了无数遍,也只能在心里默默diss几句后,继续埋头苦改。

  A:我后悔了,我发现我还是喜欢安逸的地方。我高中是在Virginia一小镇上的女校,全校120个学生,所以大家的关系很亲密,每天过的非常佛系。那会儿我总觉得无聊,啥都没有。

  可来了纽约才发现,这地方好冷漠好压抑,而我很怀念高中的那种感觉。来纽约第一个月,我开始喜欢一个人待着。有一段时间,所有social,每天把自己锁房间里。怎么说呢?感觉在这儿,除了酒局,怕是没别的娱乐活动了,但我不喜欢这些。

  A:怕是得赶快学学酒局套,肯定有和我一样不擅以酒会友的人,哪怕是现在的我还在花时间适应,找到与生活和解的办法。

  其实我想说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要一味去迎合别人而委屈了自己。做自己很重要,人这一生,是为自己活的,自己都不开心了还有什么意义呢?

  A:一开始想申建筑学院,但介于当时没有portfolio,我基本没申建筑,所以希望入学后转系。当时对于大U我会主要看学校的工程和college两个学院,这个倾向一部分来自家长的影响,另外也有规划师的(比如申请college里的专业录取机率会大一点,由于我标化和活动都不突出);而对于文理学院,我的规划师和主导师帮我从高到低划定了十来所学校。Colorado College算是基本match。

  A:学校人数,这点主要针对文理学院;学校资源尤其是学术资源(因为写文书要找理由所以每所都会仔细research这点);周围社区情况、地理(如果不是像我校这样在山旁边或者在纽约之类特殊情况,对我个人没啥区别);另外还有生源、教学多元化和总体气氛(当时没很在意,但现在想想也比较重要)。

  我对录取难度和学校学术水平的概念有一大部分是从排名上得来的,逛了几个论坛挖资料。我当时还听了规划师、主导师、个性化导师等对各自熟悉的学校的分析。

  A:整体生活(吃住玩课余活动等)比我预期的要好吧(除去由于我校的block plan,导致时间上一开始不适应)。学术体验方面,学生与教授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机会比较充足,所以我没太被周围同学的水平影响。大家在各种方面都有自己的投入和成绩,但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还算少数。

  对于学术的一点个人体会:你得在认真学的基础上用心跟教授们聊天才能聊的出东西,但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没这么投入。

  A:总体上,我的在校体验和research选校不冲突,但肯定有不体验没法预料的东西。比方说,当地学生的学业、生活样貌(熬夜做research、为/学校组织工作等),如果是国内普高的学生第一次来美国上学,他/她也许have no clue。

  还有住宿条件、每天在校园的通勤情况、食堂到底合不合胃口?周围community是什么样?对于一个Asian/Chinese是什么态度?虽然大家在网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,但个中滋味只有你自己到学校了才体会得到。

  A:首先会改变准备标化的方法吧,当时没能静下心来挖自己的问题和潜力有哪些。另外,我会多和学长学姐聊,以此平衡自己在电脑上挖素材造成的对学校的刻板印象。最后,我还会多做些有意思的活动。因为当时我把申请看得比较serious,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会当初的自己大胆放手去申请(但这条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)。

  A:这得看标化的阻力有多大吧,如果标化成绩还没基本达标的话,我应该会多花时间认真备考。如果不脱产的话,我会利用申请前两个假期来多做活动,然后就是自己出去走走,见见世面都挺好的。如果不是看书或者research,我会尽量少在家呆着吧。

  A:早做选校research是有帮助的,一方面避免拖到最后,另一方面,给自己一个对学校态度转变的缓冲时间,毕竟选校算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,中途变卦很常见的。

  申请时,如果有很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定计划当然是最好,但能有家长和行政导师在身边/微信上唠叨也是很幸福的。最后就是,心情过于紧绷,不一定有利于办事效率,还是要平常心面对申请这件事情的。

  从上述故事中主页菌发现:不是所有申进ED的故事都是happy ending,哪怕是手握ED offer进入fit school的这群人,也得在大学摸索着与生活握手言和的方式。

  哪怕是一开始心驰神往的校,也免不了cultural shock、求职读研选择困难等一系列“留学症候群”。

  但你会发现,那些一开始考好标化,做好选校研究,并了解自己需求的学生,往往能在ED中旗开得胜。而入学后也是这群人最快融入新学校,找到专属于自己的vibe和pace。

  所以答应菌菌,向上文中的学姐学长们学习,在顾及裱花的同时,开始研究选校和ED申请,好吗?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友荐云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