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  解读男人  她世界

《普贤行愿品》的往生思想——姚长寿

  • 来源:互联网
  • |
  • 2019-01-06
  • |
  • 0 条评论
  • |
  • |
  • T小字 T大字

  《普贤行愿品》是唐般若所译四十卷《华严经》中的最后一卷,其要旨在于宣说普贤的十种广大的行愿,而归趣是在的,即经中述有临终时得见,往生。其文如下:

  是人临命终时,最后刹那,一切诸根悉皆散坏,一切亲属悉皆舍离,一切威势悉皆退失,辅相大臣、内外、象马车乘、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,唯此愿王不相舍离,于一切时引导其前,一刹那中即得往生。到已,即见。

  《华严经》的理想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,而作为《华严经》一晶的《普贤行愿晶》的归趣却在的。这该作如何解释呢?

  当然,《六十华严》和《八十华严》中也有往生之说,但那并不特指某一,而是旨在往生一切诸佛的。例如《贤首品》中所说“三昧必见佛,命终之后生佛前,见彼临终勤,又示尊像令瞻敬”,《明法品》中所说“所闻十方严净佛刹,悉愿往生”,《十行品》中所说“随诸方土有贫穷处,愿往生彼”等,都是指往生一切诸佛世界,而不专指往生某一。但是《寿命品》中有一段,对释迦佛的娑婆世界、的安乐世界、金刚界的圣服幢世界、贤首佛的胜世界等的时间长短作比较,前一世界的一劫相当于后一世界的一日一夜,把的视为仅胜于娑婆秽土的最劣的,认为胜世界是最胜究竟的。胜世界即藏世界,是《华严经》的理想世界。这就可见《六十华严》和《八十华严》中也没有把的世界作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世界。当然《六十华严》中也有见的记述,例如“或见阿弥佛、观世音,授记者,充满诸法界”等。但是,这里所说的见,是“不来至此,我不往彼”的见,也就是如同《般舟三昧经》所说的基于空思想的一种见佛,这种见佛不是往生。

  但是,值得注意的是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不思议境界分》、《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》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修慈分》、《文殊师利发愿经》等《华严》的眷属经《支流华严)中,却有见和极乐往生的记述。如《大方广露不思议境界经》中“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量,得随顺忍,或入初地,速生妙喜世界。或生极乐中,常见,亲承供养”,说的是往生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和的极乐。这一也见于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不思议境界分》,不同的是“境界分”在见佛的情况下是指、阿閦佛、毗卢遮那佛,在往生的情况下是指往生和阿闽佛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修慈分》也说“若善男子善女人,有得闻此修慈经者,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,离众病厄,为一切人所爱敬。于其中间、或至临终,必得奉见十方诸佛,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记,或得三昧,或忍,或得人于陀罗尼门,其心安稳,无有死畏,永离一切诸恶道苦,必生极乐”,明确述有往生极乐。这就说明《华严》眷属经中有着见佛和往生的思想。《六十华严》和《八十华严》中所说的见佛的空思想,到了《华严》眷属经中,逐渐趋向带有实践性的往生的内容了。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,一般都认为是为了普及流传《华严经》的高深的教理,使之通俗化、化。但是,这种普及流传的具体过程,至今尚未见有详细的论述。本文就此拟作如下探讨。

  谓报尽,一切不堕,唯此愿王,引生。同《无常经》,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佗将,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。

  澄观的这一注解,未被历来的研究者所注意。其实这是解决《普贤行愿品}为何有临终往生思想的关键所在。澄观说这段同《无常经》,并且引了“眷屑皆舍去,财货任佗将,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”这一偈句。这一偈句正是义净(635—713)所译《佛说无常经》中的偈句,同时亦见于《无常经》的敦煌写本。也就是说,澄观是在把《普贤行愿品》的临终往生同《无常经》视为同类的思想表现。《无常经》是义净于大足元年(701)九月二十三日译出,实际译出年月可能还要早些。该经由偈颂、、偈颂三部分构成,在偈颂中对难免无常的现实,特别是临终时的苦痛作了具体的描述:

  命根气欲尽,支节悉分离。众苦与死俱,此时徒叹恨。两目俱翻上,死刀随业下。意想并悼惶,相救济。长喘连胸急,噎气喉中干。死王催伺命,亲属徒相守。诸识皆昏昧,行入险城中。亲知咸弃舍,任彼绳牵去,……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,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。

  这里的描述同《普贤行愿品》中所说的“一切诸根悉皆散杯,一切亲属悉皆舍离,一切威势悉皆退失,辅相大臣,内外,象马车乘,珍宝伏藏,如是一切无复相随”的描述类似,也许就是澄观所说的“同《无常经》”的理由所在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友荐云推荐